柳冠中先生在为约翰赫斯科特的《设计无处不在》撰写的序言中提出关于“设计”的思考:设计一旦被锢于一种“物”的设计关系,设计师就已经被这个物的感念和现象束缚住了创造力。社会的不断发展,人的认知审美标准可接纳事物的程度都在不断地提高,也为设计者提出了新的需求。而设计就是为了发现、分析、判断和解决我们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,这些问题中已然包含着对于审美的需求。
设计的发展,是我们适应外部发展进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审美系统,如此交互。它更像一个纽带,无处不在,影响着我们的生活,影响着无数企业和品牌的发展进程。反过来,激烈的商业市场竞争,也是驱动设计不断创新、突破的动力。我们在探讨设计为企业、品牌赋能,输出文化、情感价值的同时,也不可忽略商业这个“助力器”。中国设计发展道路上的开拓者们,感谢他们在探寻的道路上,无畏荆棘,坚持着师法造化的设计精神。而我们,也希望通过多年品牌营销的成功经验,助力打造一个“生态”桥梁,以更高的视野,更先锋的创意为品牌、企业、设计师等等提供平台,打破壁垒,营造有利于“设计”成长的新环境。设计,也是品牌战略,辩证地看待设计与商业的关系,才能让两者突破局限,熠熠生辉。
今天聊建筑设计或服装设计,都是在用独立的学科门类去解读,比如聊家具设计就会停留在某把椅子,聊椅子本身。我觉得设计师是解决麻烦的那个人,就像我们有十个人去打仗,每个人各司其职,那设计师在这个团队中的作用就是解决最大的那个麻烦,提出综合的解决方案,将剩下的九个人链接起来。
伴随着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全球化的发展,中国设计在浪潮中沉浮。过去很长时间,设计和商业是存在着某种对峙状态的,设计师一直在激荡不成熟的市场中寻找自我价值。如何做自己喜欢的作品,如何帮助客户呈现有市场的商品?在时间的锤炼中,设计的开拓者们凭借对设计的执着和热情,不断探寻,或许到今日仍有困顿,但在这条荆棘无前人开拓的新生之路上,有人打破了人们对中国设计的局限想象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精神与中国设计,令人激动。
在国际舞台上,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中国设计师的名字,比起国外稳步发展的设计历程,我们的设计需求应对高速发展的市场难免有“速成”之惑,但中国设计并未给自己书写定义,不计其数的创新将在修正中成长,拓向更远的天地。
审视我们生活的环境,与朋友相约餐厅吃饭,去酒吧小酌,去咖啡馆打发时光,或是奔于办公室、家……
无一例外,都可以发现设计的踪影。过去的 100 年是工业设计的高潮,而今天的世界开始了去中心化的进程,数字化制作让更有个体性质的产品生产成为可能。在人工智能爆发的前沿,设计如何才能适应新的 生产制作方式,为人的需求与追求服务,我们隐约能感受到这样的变革。中国设计这几年成长得很快,大多是因为商业发展的催化作品,衣食住行都在发生改变,那么,什么才是好的设计呢?
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每个人都对设计有着自己的理解,而我坚持认为,设计在提升人 类生活的幸福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,今天的设计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之物,好的设计作品应打破陈列与观看的单向关系,应以真切感受建立与真实生活的连接,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。设计应该要有温度,要能输出情感价值,激发时间、空间与使用者之间产生化学反应。
今天,我们探讨如何建立中国式生活的价值观,塑造全新的生活方式,设计和公共艺术是绕不开的,他们需要展开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,带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,去影响和引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。
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,亦是一门学科。它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,尤其是功能上的问题。现在设计的范畴更加扩大化,甚至能够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相关问题,因此我把设计看作是一种能解决生活需求的万能 钥匙。
我认为,在当下,让艺术与设计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,展览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。比如这一次的“设计的价值”主题展览,不再以单个艺术、设计门类,单一独立作品的方式呈现,而是围绕“无畏之未”这样一个话题,将不同设计形式,诸如衣食住行多方面的作品,综合呈现。设计应走进公众,公众也应走进展览馆,关注设计,关注设计的生活。
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设计师。我希望大家带着思考和问题参观展览,再将自己的需求、感受反馈给设计者们,如此才能良性循环。
标签: 设计
Copyright By SEALINGAD 2005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200233
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 版权归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所有,侵权必究。|网站地图|XML